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
【新项目】检验检测中心开展食入物变应原(14项)检测服务
发布时间:2023-09-15 来源: 浏览:26次

2023年9月8日起,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检验检测中心开展食入物变应原(14项)检测服务,检测玉米、大米、牛奶、蛋清/蛋黄、小麦、大豆、西红柿、牛肉、鸡肉、猪肉、蟹、虾、鳕鱼、蘑菇等十四种常见食物的IgG抗体。

样本类型:全血或末梢血(EDTA抗凝全血或者手指末梢血)。报告时间:每周一、周四检测,次日上午9点可取报告。标本需至少提前一天采集并送实验室。

可能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需要检测食入物变应原?食入物变应原检测和我们熟悉的食入性过敏原检测有什么不同?”

食入物变应原检测针对的是一个很常见、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健康隐患——食物不耐受。生活中常有人会遇到以下困扰:不明原因的经常性腹泻、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、面部痤疮无法根治、生活习惯良好却总有头痛失眠等等。如果找不到其他病因,那么我们需要关注一下,自己是否出现了食物不耐受。

什么是食物不耐受?

基于个体差异,有些人吃下的部分食物,会因体内缺乏相应的酶或其他一些情况无法被完全消化;这些食物可能以多肽或其他大分子形式,通过肠道粘膜进入体内,在那里被机体当做外来物质识别,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,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,与不耐受的食物分子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体内。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,持续摄入这些不耐受的食物,那么不断沉积的复合物会持续加重机体的免疫反应,导致免疫系统超负荷,最终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的免疫炎症反应。

食物不耐受多发于哪些人群?

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容易产生食物不耐受。总的来说,亚健康人群、慢性病患者、老人、小孩更容易产生。因其发病隐匿,常常为人们所忽视。不少声称自己“吃啥都不过敏”的患者也查出了部分常见食物的不耐受指征。

怎么看待“我没有临床症状,却检测出了食物不耐受”?

每个人的耐受力不同,检测只能客观反应现在体内食物特异性IgG的水平出现了异常,出现不耐受的几率很大。现在没有出现症状不能代表今后不出现症状,或者过去出现了不耐受的症状却没有留意。如果继续摄入不耐受食物,今后就很有可能出现食物不耐受的症状。

如何应对食物不耐受?

长期出现上文列举的各种不适,且发作原因不明时,应考虑进行食入物变应原的检测。即便没有明显症状,在例行体检时,也可以选择进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。

南医大四附院检验检测中心开展的食入物变应原检测涵盖玉米、大米、牛奶、蛋清/蛋黄、小麦、大豆、西红柿、牛肉、鸡肉、猪肉、蟹、虾、鳕鱼、蘑菇等十四种常见食物,能快速帮助人们查明自己是否出现了这些食物的不耐受情况。

明确食物不耐受后怎么办?

一旦确定自己出现了某种或某几种食物的不耐受,我们就应该主动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:原则上应忌食检测结果为不耐受的食物。考虑到实际情况,若不耐受的食物种类较少,可以全部忌食。若不耐受食物较多,全部忌食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,那么可以先把阳性、强阳性级别食物列为“忌食”,弱阳性食物列入“轮替”。如果对某种食物忌食,那么对含有这种不耐受食物成分的食品也需要忌食。比如出现牛奶不耐受的话,那么所含有牛奶的食品如冰激凌、奶油也要避免食入。

不耐受的食物意味着永远不能吃了吗?

对于传统的食物过敏,大家都知道应当终身远离那些过敏的食物,但食物不耐受的治疗周期则完全不同。一般饮食调整3-6个月后,特异性IgG水平就能降到正常水平。这是因为引起不耐受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,其“记忆”时间较引发食物过敏的IgE要短得多。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重新纳入阳性食物:6个月后,复查转阴的食物可重新纳入饮食。重新纳入时先选择原检测结果为弱阳性的食物,其次为阳性食物,最后是强阳性食物。纳入时应选择食物单一形式(如牛奶不耐受患者,重新纳入时先选纯牛奶),若再次出现症状,则其他复杂形式不可再尝试,应继续忌食。每次只能纳入一种食物,密切观察有无原症状的复发或加重现象。不同食物的重新纳入至少应间隔1周以上。